从不讨厌开始吧!

我经常在闲暇时间翻看自己过去的笔记本和记事本。

仔细一想,自己作为清水寺的一名典型“工科僧”,在前三年里竟然还没有留下任何的“笔迹”。如今千思万绪涌入心中,对着电脑前的屏幕我却全然呆滞,不知从何说起,在艰难地敲动几个字后,我的潜意识告诉自己“万事开头intro难”(也是报告写的有点魔怔了)。讲到这里,我很难不去阐述一下自己的写作动机:大概是两三天前吧,我无意间刷到不少同学的总结朋友圈。有的感慨保研or出国,有的感慨时间过的飞快。在这样的emo氛围下,我也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过去,想要感慨一番。大一军训就好像还在昨天,而几个月后我们就要毕业各奔西东。此时我对于时间的流逝,除了感慨一句中华国粹,也想不到其他更好的形容了。要说大学里我退步最明显的是啥,那肯定是水语文作文的能力了。

印象中我好像一直对于自己每一段成长经历的开头都不太满意。想到当初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心里其实还是很有落差感的。我虽然不算发挥最差的那一位,但也还是对这个结果感到有些不尽人意吧。一想到自己四年都要背负这样的沉重感,就会觉得无奈和遗憾。对于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我也说不上有多喜欢,当然也谈不上讨厌。偶尔听到某教务主任吐槽自己学院的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像楼下的学生一样(指我们)。也是出于一种不服和愤懑,抱着自己要越变越好的心态,还是认真地学起了一门门基础课。由于基础还算打的不错,后来闲暇时间我也会偶尔去到老师的课题组了解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讨论更多的专业知识。其实当时进到教研室也多少有点从众心理,因为看到网上有很多人说,如果不是真的喜欢科研的人,千万不要去实验室卷科研,我还再三犹豫。因为自己学的和了解的深度都不太够,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方向。最后也是随便找了一位科任老师,然后就开始旁听组会,学习专业课本。好在老师人很好,实验室的氛围也非常不错。我渐渐习惯了这种研究的生活,也慢慢打开自己和他们进行互动。几个月后,我感觉自己对于这个方向“小有精通”,于是对外也开始声称自己“喜欢这个方向,感觉有深入的动力”了。

大三那段时间,我经常看到学校宣传那种所谓的科研大佬,对自己研究的方向充满激情。每天起早贪黑,乐在其中。每每看到这里我都会联想到自己,感觉从小到大做任何事情都没有这样的感觉,也是深深被这种压力所困扰。之前对于读博的恐惧大多都来自这里,害怕自己不够热情,没有办法坚持。直到今天我突然在网上看到一位博士的发言,感觉被狠狠的共鸣了。世界上真正对科研怀有热爱的人是少数,其他领域也是一样。我们很难做到一开始就找到那种让自己可以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事情。那既然这样的话,我们就从不讨厌开始,再慢慢深入进去。“不讨厌”这种感觉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从来没有任何的事情会用开头来概括它的全部。即便是预测收益的蒙特卡洛算法,也会在同一个节点开始进行无数次的实践才能概括出这个节点真正的收益期望。其实很多时候生活的难题算法里面都可以有所显现,读算法有时也能读懂生活。我想了想,到目前为止自己所谓的“喜欢”,从来都是在经历过后才慢慢发觉的。而最后对于“不讨厌”的事情,自己都还做的不错。总之大学的试错成本真的很大,真正能够发掘出有意义的机会其实很小,回报也不算大。我在课题组待了很久,但是最后也没能像别人一样有论文产出。如果要说我在这些经历里面试出了什么,那就是一定不要放弃自己“不讨厌”的东西,只有试过了才不会后悔。坚持不一定有直观的回报,但其隐性的收益一定会在其他地方有所表现。对于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交给老天安排就好,自己只管坚持。

未来又是一段“从不讨厌开始”的经历,希望我能坚持现在的选择,long live the youth.

Mufan Liu
Mufan Liu
PhD student at CMIC, SJTU

My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point cloud, 3d Gaussina, AI-based coding, adaptive video streaming and cross layer design.